本视频为课件,详细更多扩展内容可见下方文字
PDF课件浏览(请允许网络加载时间)可点击PDF内链接直接观看对应视频或开示
感恩词
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,感恩南无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菩萨,感恩恩师。 恳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某某某(您的名字) 开智慧,静下心学习师父开示,让师父的开示进入八识田, 帮助我更好地学佛修心!我自己的业障自己背,不让一起 共修的师兄们背。在今天共修过程中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, 请南无释迦牟尼佛慈悲原谅,南无观世音菩萨慈悲原谅, 南无护法菩萨慈悲原谅。
PDF课件浏览(请允许网络加载时间)可点击PDF内链接直接观看对应视频或开示
点击下载PDF课件应该实事求是地看这些事情,叫“应作如是观”
很多人为什么不懂,佛法学了像没学一样。学了吗?没学吗?学了。你们小学里的课上过了吗?上过了。你们学习了很多字,现在还在用吗?用了。为什么在用?因为学过了,学到了内心。你现在想起来像没学过一样,因为你把小学里那些早就全部忘了。但是真的忘了吗?没忘,记在心中了,用在实践中了。这就是菩萨高深的地方,是空、是无相、是无作。其实是空吗?也非空。是无相吗?也非无相。是无作吗?也并非是无作。所以三解脱门就是让我们懂得学会放下,要学会放下世界上一切的……法门也好,不管学习过的什么东西,它都是空的。空的东西用过了,学过了,空了之后,它这个相就没了。你不著相,在心中就没有这个相,不执著这个相,你也就忘了。就像你们年轻的时候,有过很多伤心的事情或者恋爱史,现在不提起,肯定没这个相。包括念经也是的,不管过去学过多少经文,学过多少法门,学过多少佛经,诸法都学过了,最后落得什么?为什么《心经》里面讲“诸法空相”?一切都是空相。所以《金刚经》说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”:就像电一样,一下过去了;就像露水一样,太阳出来它就没了,干了;就像梦幻,做梦一样。在梦中非常真实,有的孩子醒过来还在哭泣,还在想着梦中的那些事情,你能执著这些梦境吗?过了就没了,所以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”。那你应该实事求是地看这些事情,叫“应作如是观”。我们学佛学到后来,难就是难在怎么样让自己学到的东西变成空性,怎么样能够理解它,这个不是真正的空,不是一种顽空,而是一种实实在在能够帮助到你又看不见的空——空的本性。
白话视频36完整原文
“如是”就是你要找到真实的、实实在在的
我们要明白佛陀的真谛,佛陀告诉我们,不要去纠结在人间的一些人我是非当中。佛陀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是虚幻,是空无的,所以佛陀让我们要打破心中所产生的妄念和妄心,都是假的。佛陀说你今天拥有了再多,最后都会失去的,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去妄想,人的一生,这种妄想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你应该作如是观。“如是”就是你要找到真实的、实实在在的。 因为人都会生起妄想心,得不到的想去得,做不到的想去做,所以人才会产生妄念心、妄想心、妄动心。你想想看,你不乱想你会动吗?你今天这个举动非常肮脏,那么你这个举动是因为妄想心才产生的你这个妄动心。你今天跟女孩子去开了一个不高雅的玩笑,你心中没想过,嘴巴会出来吗?你讲出来了,说明你心里想过了,那你妄动的心就产生了,所以你的妄念就存在了
白话视频111完整原文
看穿吧,就这么回事
学佛,菩萨就是让我们要知无常,这就是根本智。当一个人能够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,他还会为一句话去争吗?还会为一件事情去闹吗?还会为某一个物质去跟人家抢吗?一切这么地无常,就失去了。为什么这么执著呢?因为你觉得这个东西是有常的,“我拥有了,可能我这辈子就拥有”,这辈子也是临时的、短暂的,你最后拥有了什么?你们曾经拥有过青春,曾经拥有过很好的工作,或者曾经拥有过很好的家庭,或者曾经拥有过很好的身体、很爱的孩子,这一切随着无常全部变化了。所以懂得最后的变化,你就得到了根本智。《金刚经》里面讲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什么叫“如是观”?看穿吧,就这么回事。“应作如是观”,就是就这么回事。
白话视频11完整原文
把一切都看成是很自然的东西
佛经说,这种感觉“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。露水,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,你看见很多的露水在树梢上,等到太阳一出来,那些露水就没了。所以过去形容夫妻叫“露水夫妻”,讲的就是两个人的感情很快就没了,尽管曾经有过一段情。应作如是观,就是要把一切都看成是很自然的东西,就是实实在在地去看这个世界,不要把它看成过于美好。想一想,犹如我们的旅游很快就要结束了,结束之后,我们要回到自己的家去。就像看烟花的人一样,看烟花的时候特别开心,看完烟花之后躲在人群中慢慢地回到你自己的家,所有的这些都如梦幻泡影。
【白话FF】9-47完整原文
知道就知道了,发现就发现了
如何正确看待梦境:实际上像这种梦境,就是看你怎么来看了。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给你一种提醒,并不是件坏事,而不要执著于空性和梦幻中。《金刚经》里面讲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“应作如是观”是什么意思?知道就知道了,发现就发现了。比方说,做梦你要生癌症的,那你要相信观世音菩萨,“我可以把它克服,我可以把它转变”,那不就是正常的观念吗?如果你因为一个梦境旋在里面,万念俱灰了,觉得菩萨救不了你,觉得“我自己修到今天还是这样的结果,我的业障太重了”,那你是不是自暴自弃?你是不是已经走偏了?听懂了吗?(听懂)我现在回答你这个问题,就是:你要好好地修心,你不会用消极的观点去看这个梦境;你如果没有修好,有修偏的感觉,你就会把一个虚幻的梦境当成真实,来让自己懈怠,让自己退步。所以还是取决于你修心的程度,听懂了吗
19.09.07法国·巴黎完整原文
学会随缘观,就是如是观
3.6『美图视频』师父每日佛言佛語完整原文
人间的一切都是因缘而生、缘散而灭
佛法教我们做人,佛法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只是一个虚幻不实的、不安定的现实,人生只是一个旅途,在这辆人生的列车上,没有人从头陪你坐到终点,要珍惜所有从起点上上下下火车的人,感恩他们陪你度过每一段人生的道路,这就是心灵的解脱,要感恩。一切烦恼都是空,一切名利到头来也是一场空。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一个商人,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亿万富翁,住上豪宅,拥有了世界上所有的一切,他本以为可以快乐生活,但是在五十五岁的时候因为眼角膜破裂,眼睛瞎了,他看不见自己的豪宅,连上卫生间都要摸着前去,看不到自己的亲人和孩子,看不到阳光,他进入了一个黑暗世界,天天难过、愤恨,心里想不通,得了忧郁症,在59岁的时候因为忧郁症自杀了。对他来讲,难道这不是一个虚幻世界吗?这个世界一切让我们忧伤、让我们欢喜的,其实只是一个感觉。想一想,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,很开心的时候,和悲伤的时候,现在想起来已经没有了,只是一种感觉。人在这种感觉里生活,什么时候能找到真实的自我?佛法讲“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,佛经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去做。人间的一切都是因缘而生、缘散而灭。想一想,我们自己可爱的祖母、外公、外婆,慢慢的,随着缘分的结束,离开了我们,也是变幻无常;我们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记得自己的一切;还有几个人能够懂得自己变幻无常的过去?要在无常的过去中找出真我,放开胸怀,想通想明白,才能在没有烦恼的世界中找到快乐的自我本性。
160905 多伦多完整原文
一切都是缘分,一切都是一个概念而已
好好努力吧,各人修心各人好,各人吃饭各人饱。有时候无缘众生也没办法度,你开悟了,你就是有缘众生,你不开悟就是无缘众生,我们也没办法。很多人本身业障很重,就是能够有机会闻到佛法,也是不能开悟,这个真的是一个人的因果了。所以一个人要懂因果,因果报应丝毫不爽。天天要“如一”啊,念念如一,心境如一,生活如一,因为人生都是假的,本身就是个虚幻,“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。这个世界你不把它当成“如是观”,你怎么观啊?你不要气死的?有什么好气的?一切都是缘分,一切都是一个概念而已。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种概念,你今天觉得活得好不好也是你一种概念,你觉得好了就好,你觉得不好就不好;你觉得开心就开心了,你觉得今天不开心……为什么很多人开一个会,开完之后,“开心吗?”“开心!”好了,开心。“开心吗?”“不是很开心。”那不是很开心。一个概念问题,有什么了?这个世界有时候什么东西都不是太如愿的,这没办法的。很多人一生总在埋怨当中过日子,但是我们要随缘,随遇而安。今天碰到了,我们觉得很正常——这个电话经常这样的,这个事情经常这样的,人跟人的脾气、性格不合也是这样的,很正常。你要是经常这样的话,你就慢慢习以为常。所以我们经常讲,一个人碰到事情了就……北方人说“没辙了”,这就是没智慧。你碰到事情就会有办法解决,说明你这个人还是比较有智慧,有般若;如果你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就没辙了,那说明你智慧不充裕
Wenda20180610B 00:52完整原文
一颗随缘的心
能够和佛法的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异曲同工。
4.21『美图视频』师父每日佛言佛語完整原文
心中有佛,就是如是观
很多信佛的人,一直盼望着佛菩萨能够出来救我们众生,但又不相信佛菩萨会救我们,这就是人的迷惑,他才会颠倒,所以,迷惑和颠倒是放在一起的。一个人只要迷惑了,接下来,他一定会做错事情,就是颠倒了,怀疑菩萨灵不灵。有时候,他也会用一些佛教的言论跟你说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……应作如是观”,不知怎么修,不知怎么学。实际上,抱怨这个,抱怨那个,你又怎么能够拿佛菩萨的经典来实践呢?不能拿佛菩萨的经典断章取义,要懂得佛和佛性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心中,不是在文字意义上的佛,也不是书籍和经典当中的佛,要知道,佛真正出现在你们的面前,就是你们的心佛。心中有佛,就是如是观,你就拥有了心佛;心中有正佛,你就拥有了心佛。
【白话FF】7-20完整原文
对方都是佛菩萨,就是心中有佛,就是如是观
(感恩师父教我们心法,师父是教我们要懂得和学会要让佛和佛性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心中,不是在文字意义上的佛,也不是书籍和经典当中的佛,让我们知道,佛真正出现在我们的面前,就是我们的心佛;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修心念经,不好高骛远,就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心灵法门的经文,好好学习理解师父的开示,视师如佛,走出去修心修出自己本有的佛性,不停的帮助别人与众生结缘,结佛缘,断人缘,对方都是佛菩萨,就是心中有佛,就是如是观!可以这样理解吗?)这个理解非常好。
师父解答来信疑惑 159完整原文
不要有我性——无我性
缘分很重要。如果你想救人,就不要有我性——无我性。“一切有为法”,如果一切事情都是有目的地去做;“如梦幻泡影”,你想去做任何事情,都是像做梦一样的,没了;“如露亦如电”,早上太阳一出来,露水没了,像电一样过去了;“应作如是观”,就是这样,有了就是没有,没有了就是有。很多女孩子为什么傻傻的,想不通?没有了,痛苦啊,这个男的离开你了,你不还是跟过去一样吗?你还能再找的,说不定还能找个比过去那个还要好的呢,对不对?道理就在这里,要“应作如是观”。
白话视频31完整原文
它都不是永恒的
接下来讲一句《金刚经》,就是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。大家知道什么叫有为法吗?如果你今天在人间做任何事情,还要认为“我去做什么事情,我去解决什么问题”,那因为有“我”字在,其实你就不知道一切的因缘,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。今天我开心了,那因为你善缘到了;今天我恨别人了,因为这个“我”字,造成了你对这个事物的恨心,你的恶缘到了。所以它都不是永恒的,就像梦幻泡影,就像露水一样,一会儿就没了,是无常变化的,就是这个道理。
白话视频78完整原文
如如不动
一个有修养的学佛人,应该如如不动,不管坐着、站着、讲话,不应因环境的变化、异性的到来、漂亮或富贵的接近而产生心动。因为只有学佛人才知道这一切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。
5.4『美图视频』师父每日佛言佛語完整原文
前途一片美好
金刚经曾经讲过,一切不可得,过去不可得,未来不可得,现在不可得,人间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要看到明天、看到未来、看到前途,因为前途一片美好,心能够与天地永存。人有慈悲善良,就能感动天地,转变我们的命运。
180617 布里斯本完整原文
五种观想法:一、不净观;二、慈悲观;三、因缘观;四、界分别观;五、数息观
弘法度人辅导手册完整原文
多贪众生见净观,多嗔众生慈悲观,多散众生数息观 众生还有一个毛病,叫多瞋众生。因为你瞋念很重,很容易发脾气,要用一个方法来对付它,就是慈悲观,就是让他多学学慈悲,那么你就会少一点瞋恨心。同样,多贪众生,因为看的不干净,学佛后就是要让你看干净,就转换成多贪众生见净观。你用见到干净的东西,来观想,来看,佛性就会慢慢地生出。“多瞋众生慈悲观”,如果你很恨,需要你用慈悲来观想、观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。
广播讲座2-2完整原文
五停心观:慈悲观,看别人很可怜 在佛教的禅观里(禅观就是用禅学智慧来观想观看)有一个重要的修持方法叫“五停心观”。其实这个五停心观就是控制你的意念,不要乱想。有一个叫不净观,就是看什么人,不要有这种男女的欲望,因为人是不干净的,你看了会恶心;还有慈悲观,看别人很可怜;还有因缘观;还有念佛观;还有数息观,就是数自己呼吸,一呼一吸的观。以后跟你们一个个讲。
第8 9 集【白话FF 视频完整原文
对治瞋恚盖,要用慈悲观和忍辱行来治疗自己的恨念和罣碍心 比方说,你老公骂你的时候,你恨得不得了,这时候你要用慈悲去对治自己的瞋恚。你要想一想:“老公也蛮可怜的,他为这个家也做出了很大的奉献,他也是一个人,有心里话没地方去说,也有内心的痛苦、压力,他也不容易,一辈子打工,也没穿过什么好衣服,也没享受过什么,现在的家庭矛盾是夫妻双方造成的。”当你以慈悲之心去思考,当你没有恨念、没有瞋恚的时候,你自己会感到很舒服。如果一个人恨别人,你不会对另一方造成任何伤害,只会给自己造成痛苦。当你恨别人的时候,别人是不知道的,你自己恨得难受,恨到最后咬牙切齿,伤害自己的心。
【白话FF】12-60完整原文
观身不净,才不会造业;观受是苦,才不会懈怠;
观心无常,才不会烦恼;观法无我,才不会执著。
2.15师父佛言佛語完整原文
四念处 第一叫身念处,什么意思,就是观身不净。你们去看,有些女明星觉得自己很干净,很多男的去爱女的,女的去爱男的,实际上菩萨叫我们不要去贪人间的色,就是让我们要身念处,要观身不净。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很脏的,洗不干净的。你们都吃过那种田螺吧?你把它吸出来一块肉之后,它后面是不是沾了一点它的粪便?观身不净,就是菩萨叫我们时刻不要去好色,不要去想,不要以为自己很干净,你的肉体的色身,五脏六腑,皮肉百骸,七窍痰泪,你想想看,你的七孔多脏:鼻有鼻屎,眼有眼屎,耳有耳屎,头发有头皮屑,唾沫吐出来里面是痰……你去看那些明星,不看他鼻孔,往鼻孔里看,里面都是鼻屎。不要说上面了,下面就不谈了,菩萨就是跟我们说,不要去贪恋这些男女之色,要我们要不净观。你说小便大便多脏?又臭又脏。死掉之后皮肉都腐烂,臭水、尸水臭溢。想想看,一个动物死掉之后臭不臭,一个人死掉尸体都会腐烂的。你买块肉回来,不放在冰箱里,它也会臭得整个房间都是的。菩萨就是告诉我们,不要去贪这种美色,女色,你们身的念头要干净,要知道自己身体不干净,所以才想去干净。你用这种身念处,这种观身不净,就可以消掉很多对女色的贪。你看一个男人,很漂亮,很美,很好看的,帅哥,某某歌星,不得了了,你到耳朵里去看一看,你想想看,你还爱得起来吗?所以菩萨让我们不净观。有的时候,人的脸不干净,就是你的相貌,因为以后你的脸还会成为白骨一堆,你爱什么?爱到最后,爱白骨一堆。你想想看,死掉的人像鬼一样。所以我们澳大利亚,为什么很多华人对西方人不尊敬,叫他们鬼佬——不好啊。为什么?老了之后很可怕的那个脸。所以这是第一个,叫身念处,观身不净。
第二叫受念处,叫观受是苦。叫你们要看出来,人出胎(就是生出来之后),人就是在吃苦:嘴巴不会讲话,难受,心里有感觉,冷得热得……只会哭,话讲不出来,冷的时候就像一把刀在割身体一样。就是现在冬天早上叫你们起来,你们的衣服穿上去的时候,是不是像刀割一样?冷吗?就是这个道理。你看,做人,长大之后要做多少事情,又要谋劳动,然后又要生老病死,又要烦恼,贪求不得,爱别离苦,冤家对头,要想的得不到,要不想的偏偏看见,天灾人祸,七情六欲,无不是苦。所以要你们看到了,你们受——就是在人间的感受,那是苦啊,最后大梦一场,荣华富贵也是如过眼云烟,无常苦空。
第三,叫心念处,叫观心无常。你们的心要观心无常,心,因为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,今天对你好,明天对你不好。人都有心,活在这个世界上,只要你有一个肉身,他这心就会在里面。早上这么想,晚上那么想,一会儿开心,一会儿笑,一会儿要攀,一会儿要贪,实在早上贪不到,还希望晚上做个梦上天入地,在梦中还要一会儿噩梦,一会儿开心的梦,时刻都在变。所以人活在世界上,菩萨告诉我们,你的心念这个地方,你要看到你的心那是无常的,都在变化,一直在变化,没有停过的。我问你们,你们活到这么大,你们说你们心变过吗?你们结婚的时候叫海枯石烂心不变……所以师父跟你们讲要观自己的心,那是时刻在变化的,它是无常的,永远没有永恒的。所以你们这些孩子,如果跟师父离开远一点,时间长一点,你们的心就会变掉,很多人就会退转,所以要经常看《白话佛法》,要听师父讲,你才能坚强自己的心念。所以夫妻之间也是要经常沟通,才能保证长久;跟孩子也要保持沟通,时间越长,这孩子跟你都会变掉,因为人是无常的心。所以什么东西都无常的,不长久的。你们生出来身体多好,怎么现在身体不好了?你们生出来的时候头发是黑的,怎么现在变白了?你们年轻的时候牙齿这么整齐,现在怎么牙齿都没有了?
第四,叫法念处,观法无我。法是什么?明理,明白这些道理,看到了佛法之后,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我,这个我是假的。你们生出来之后你是谁啊?不给你起个名字你知道你是谁啊?我今天给你起一个“胖子”,你可能一辈子名字,人家就叫你个“胖子”;我今天给你起个“胖小子”,你就一辈子就叫个“胖小子”。听懂了吗,就这么简单,名字都是加上去的,所以没有一个“我”。但是每一个人都执著,那是个“我”字。法念处是什么?你要知道没有我的,无我的。观这个法(就是这个世间),世间法是无我的。你不知道哪个是我。你说眼睛是你的,鼻子又是“我的”,你说眼睛是“我的”,鼻子又是谁呢?你说鼻子是“我的”,那舌头呢?耳朵又是谁的呢?全部都是宇宙万物,所以根本万事万物都找不出一个主宰具体的“我”字。所以菩萨告诉我们,“我”没有了,这个世界对你来讲就是平等了。“这个是我的,我受他气,凭什么?我为什么要这样啊?”你生气了,你难过,你就死掉了。“我不买账,我就熬不过这口气”,好了,你就出事了。没有我的,无我的。我问你们,你们睡觉要是睡得好的话,是不是无我了?如果你今天晚上“我要睡好”,肯定睡不好了;你累得什么都不想了,“我”都没有了,躺下去就睡了,是不是无我了?
所以这就是四念处。师父跟你们讲的,我们学佛人要以慧为体——以智慧,因为只有有智慧,你的身、心、法、受才全部能够住于一个地方。四个念头全部住在一个地方,叫身、受、心、法,所有的念头全部集中起来了,就叫四念住,以后你们跑出去,人家问你们四念住叫什么,你们就知道了。
广播讲座视频77完整原文
世界上本来就没有“我” 学佛人要远离一切痛苦烦恼。佛告诉我们:观法无我,观心无常,观受是苦,观身不净。世界上本来就没有“我”,因为有了执著才产生了我相。我们人生的烦恼痛苦就是因为什么都想到“我我我”,皆因执著而生出了我相。常把佛法放在心中,学会给自己内心多留一点空间,不要被人间的名闻利养冲昏头脑。痛苦时多学一点菩萨的智慧,莫让痛苦窒息了自己的心灵。
2019.10.20【马来西亚】完整原文
“四念处”与”五蕴“的关系 四念处是修心和产生智慧的一个关键之处。五蕴,色受想行识,是相互依存的。四念处身受心法和五蕴的结合,让我们才能照见五蕴皆空,才能产生清净,才能定得下来,才能开启智慧。身受心法是让我们在边修边心净的过程中,去除执著、妄想、分别等,才能达到般若智慧,才能圆成佛道。色受想行识,才能使念头改变,才能摄受四念处。
答疑194-4完整原文
自测题及答案
参考答案
1. B
2. 全选
【点下图】
安装APP苹果|离线|安卓
>>>诚邀您的参加《初学共修》<<<点击上方文字进入
慈悲观
四念处